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山东省港口集团实时生产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山东港口今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55万标准箱,提前30天超越去年全年3147万标准箱,创历史新高。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可以衡量一个港口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山东港口以提前30天跨越的“硬核”方式,践行“三个走在前”,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山东港口力量。
开航线、拓中转,“硬联通”畅通双循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决定集装箱发展的,首在航线;畅通双循环物流大通道,首重航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世界港口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运价高位运行等多种因素重构了世界贸易格局。在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进程中,山东港口积极对接船公司,持续完善、扩大全球航线布局、加速推动国际领先的物流枢纽港建设步伐,今年1-11月份新增集装箱航线33条,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航线总数达14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借助新航线的持续开通,山东港口构建起“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贯通印巴、中东地区并连通欧美的远洋干线”国际中转大通道,今年以来中转集装箱量同比增长13%,同时吸引船公司加开美国、欧洲等方向航线430多班航次,外贸卸船空箱总量超过400万标准箱,有效缓解了空箱短缺状况,确保了国际海运畅通。
而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山东港口内外双向发力,对内发挥一体化改革优势,持续织密省内海上中转通道,打造“山港快航”支线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内部各港口间运输箱量同比增长26%。对外与船公司共同建立港航内贸集装箱市场合作开发机制,打造了山东港口至厦门、钦州等多条“两港一航”精品航线,前11个月新增内贸集装箱航线9条,内贸集装箱同比增长14.1%,有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与此同时,借助航线的持续增长,“海铁联运”“散改集”等业务稳步增长。山东港口坚持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开通海铁联运班列72条、开发建设内陆港24个,前11个月海铁联运量突破230万标箱。大力发展“散改集”业务,重点货种进箱规模持续扩大,“散改集”下海箱量同比增长30%以上,这些增长的箱量对航线货源形成了进一步的反哺,实现了良性发展。
抓创新、提效能,“软联通”助力枢纽中心建设
当前,港口之间的竞争模式正由传统的吞吐量的竞争转为业务模式、口岸效率、服务质量、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山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除了“硬联通”的支撑,其背后更离不开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等“软联通”的助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用,必先得其法,山东港口坚持创新引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攀登,为集装箱业务跨越式发展赋能。翻开山东港口今年“智慧港口建设”成绩单, 6月份,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示范段)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试运行,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经济的立体智慧绿色港口集疏运新模式;8月份,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52.1自然箱/小时,第7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10月份,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功落地山东港口日照港,装卸作业单箱综合能耗降低50%,开启了山东港口集装箱发展的新篇章。
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方面,山东港口青岛港联合山东自贸片区、黄岛海关一体化业务协同,实现服务链条持续完善、整体效率持续提升。随着山东港口“云港通・口岸智慧查验新模式”和“7×12小时跨区全时查验”等多项口岸监管创新成果落地,实现了海关查验全程的线上化、无纸化操作;“先期机检+船边直提模式”将查验顺势引入装卸环节,通过“智能审图”系统快速研判,机检直放的货物实现直接从码头前沿提离,降低时间和物流成本。
效率方面,更是山东港口的传统优势。山东港口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连续六年获得马士基全球集装箱码头泊位效率排名第一,青岛港“套泊热接”作业模式愈加成熟,今年以来操作船舶379组,为船舶进出港节约时间505小时。
新华社在今年10月份发布的《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东北亚报告(2021)》中,选择东北亚地区17个代表性港口,从枢纽基础规模、枢纽运营水平、网络连通能力、口岸营商环境、智慧绿色港口发展、枢纽所在城市经济活力等21个指标来评价综合竞争力,山东港口青岛港荣登榜首。提前30天超去年全年,再一次展示了山东港口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决心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