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条评论网友评论
- 全部评论
日前,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建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记者从大连海事大学获悉,该项目总投资约1.17亿元,采用电力推进系统配置了先进的科研教学设备,能实现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运维、智能能效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和智能实训。
据介绍,该船舶主尺度将满足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的功能要求,并兼顾耐波性、稳性、总纵强度和经济性方面的要求,总长约69米、垂线间长约63米,服务航速17.5节,续航能力在2500海里左右。排水量1400吨左右,不设货仓,可容纳船员15人,学员30人,满足39班周的教学实习任务。
考虑到科研工作需要,设置3个舱室供科研人员使用,长期科研人员5人。船籍港拟定为大连港,入级中国船级社,设计航行水域为远东及东南亚海域。
大连海事大学无人船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国峰介绍说,智能船舶,IMO统称: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MASS),直译:海上自主水面船舶,按自主程度可分为4个级别,即:具有自动化过程和决策支持的船舶;船上有海员的遥控船舶;船上没有海员的遥控船舶;全自主船舶(船舶的操作系统能够自行决策并确定行动)。
当然,在单次航行期间,MASS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自主度进行操作。总之,智能船舶的核心是通过搭载大量的感知设备、智能系统和装备,并通过复杂的信息处理方法来完成原由人来完成的工作,使船舶具有人类的智能,使船舶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和更加可靠。
此次将新建的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是一艘小型船舶,一方面可用于培养智能航运新业态下的人才,服务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和实操训练。该船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船舶设计,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船用设备和系统,掌握船舶的最先进技术,有利于航海类专业及相关涉海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时,该船吨位较小,方便灵活,便于学生实操训练。
另一方面,可建设船舶智能化研究与试验验证平台,服务于智能船舶领域的科学研究。该船是智能船舶的一个试验平台,依托该船可进行船舶智能航行技术与系统研究、船舶远程监控与岸基支持研究、船舶智能通信技术研究、船舶智能运维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为学校申报无人驾驶船舶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重要的软硬件支撑。
智能船舶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是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必然要求,是航运业和船舶工业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代表了航运发展的未来。
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王小勇介绍说,英国、挪威、芬兰、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将智能船舶技术作为战略发展方向,智能船舶成为全球船舶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海上智能船舶这块市场已经出现各国纷争的局面,智能船舶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国内在无人驾驶船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得进展,但大多处在信息化和岸基遥控水平,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显得比较薄弱。
2015年12月,中国船级社发布了《智能船舶规范》,具体规定了智能船舶技术的六大功能模块。该规范是全球首个智能船舶规范,发布后在中国乃至国际船舶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20年3月,中国船级社发布了新版《智能船舶规范》,将远程控制船舶和自主操作船舶的技术要求纳入体系,对智能船舶的各项功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技术要求。
王国峰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和物联网背景下,船舶行业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智能船舶的技术开发和运用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集全部科研工作之力向涉海重大科研聚焦,积极抢占先机,尽快进行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的建设,为国家智能船舶的发展,研发一流的技术与装备,培养一流的高端人才,使我国在智能船舶领域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占据重要位置,为国家海洋强国、海运强国、交通强国战略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